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低空安全湾区标准建设​——参编三项标准,共筑低空经济安全基石



为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低空飞行安全标准体系,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天院”)作为核心参编单位,正式加入由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发起的《低空飞行通用安全保障要求》《低空飞行特定场景安全要求》《低空飞行基础设施与保障指南》三项湾区标准编制工作。此举标志着大湾区低空安全体系建设迈入技术规范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技术赋能:广天院的科研硬实力

广天院成立于2019年10月,是在广州市和南沙区共同支持下建设的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是广州市空天科技领域唯一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广天院致力于构建全空间无人体系创新生态,以战略科技专项为牵引,形成了“飞行器设计-系统集成-综合检测-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在本次标准制定中,广天院依托其三大核心能力为低空安全注入科技动能:


低空飞行器风洞试验平台:作为广东省首个专注低空飞行器特殊气动问题研究的复合风洞,通过多旋翼干扰测试平台、过渡态飞行动力学模拟系统及城市峡谷风场数据库,重点解决eVTOL倾转机构气动耦合效应、物流无人机抗风失稳阈值、飞行汽车地面效应干扰等关键技术验证难题,填补粤港澳大湾区低空飞行器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气动性能转化验证基础设施空白。

全空间无人体系管控系统:建有飞演指控中心,基于“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飞行器地空试验的指挥控制、低空飞行器运营及飞行管控等功能;依托飞行器起降试验场和飞行空域,可实现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等装备的跨域协同作业,为低空飞行航线动态规划、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撑。

场景化技术输出:广天院建有航电实验室、光学测试实验室、力热联合试验平台、数字孪生实验室等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检测验证工作,可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检验检测和技术验证服务。结合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高频场景需求,广天院已成功验证飞行救护车、翼身融合长航程无人机、单人喷气飞行背包、“低慢小”无人机防御系统等低空飞行装备,以丰富的产品和应用场景牵引低空经济发展。


三项标准意义:破解低空经济安全瓶颈

低空经济是万亿级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低空安全标准缺失、跨区域管理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此次三项湾区标准构建了“基础规范+场景适配+设施支撑”的立体框架:

《低空飞行通用安全保障要求》确立风险管理、数据共享等通用规则,覆盖所有低空飞行活动;

《低空飞行特定场景安全要求》针对物流运输、载人飞行等五大场景定制差异化细则;

《低空飞行基础设施与保障指南》 规范无人机停机坪建设、航线动态规划等技术标准。

协同创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

作为粤港澳规则衔接的典范,三项低空安全标准由三地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及头企业联合制定,目前已有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数码港、香港物流商会20余家权威机构参与

作为粤港澳三地先进经验共需、共享、共用的载体,“湾区标准”已成为越来越多湾区人的共识。“湾区标准”研制主体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发布的235项中,共有3563家(次)单位参与,覆盖交通、医疗、食品、养老、托育、气象、餐饮、文化等领域。三地实施“湾区标准”的意愿持续提升,声明使用“湾区标准”的单位数量达6827家(次)。“湾区标准”全称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是指经粤港澳大湾区利益相关方共同协商确认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实施的技术标准。“湾区标准”以清单形式公布(https://www.gbsrc.org.cn/)

"湾区标准"到"全球规则"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致力以湾区标准, 通过构建“先行先试—动态迭代—全域推广”的标准化创新路径,形成“标准与创新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机制。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快与标准制定周期长的矛盾,更成为区域规则衔接与产业升级的典范, 为中国产业标准输出,产业引进来走出去打下基石。

中国侨联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主席庄守堃強调: “得标准者得天下, 而低空安全是低空经济产业爆发的基石, 而气象是低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湾区标准”到“全球规则”的演进,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化规则衔接的实践路径,也是中国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的战略缩影。




      电话:020-32380954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前知路2号

      地图导航